反兴奋剂之战:猫鼠游戏无止境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26日
22
版)
 |
|
体育专业机构对兴奋剂的打击未必能净化赛场,反而会令违规者变得狡猾。由于在技术、制度、资金乃至政治上障碍重重,反兴奋剂之战的前景目前难称明朗。
-------------------------------------------------------------------------
人们相信科学,甚至迷信科学。就运动员服用禁药这件事来说,普通人往往一厢情愿地相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然而,反兴奋剂这场猫鼠游戏从不简单。在制度的天罗地网中,违规者许多时候仍能占到上风;反倒是药检程序,颇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一个令人沮丧的征兆是,检测手段高明了,以身试法者却没减少。据统计,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于1999年建立,2009年引进“生物护照”后,每年无法过检的运动员占比约1~2%。这看上去不错,但坊间流传的消息显示,实际服药者在14%至39%之间。
数据偏差如此巨大,一方面是因为检测数据有时不够精确,只能“疑罪从无”;更多时候是因为,服药者手段老辣或者药物愈发高级,打败了检测者。
维克多·孔特曾是一名药剂生产商,2003年因涉嫌制售禁药而获刑。这位“业内人士”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英国《卫报》:“运动员服用微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睾酮后能否成功逃脱药检?是的,他们能。能用胰岛素吗?能。甲状腺药物呢?也没问题。这就跟从孩子手里拿走一块糖一样容易。聪明的药剂师和顾问很容易帮助运动员逃避检测。”
有些人或许觉得孔特危言耸听,但即便是那些顶尖的反兴奋剂专家也承认,这场战争无法很快结束。最凶猛的交锋集中在两个领域:激素制剂,如合成代谢类固醇,它能让身体更强壮;肽类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提高人体耐久力,促进肌肉生长。
这些药物不算稀奇,问题的关键在于,微量的类固醇或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很有效,而且更难检测。换言之,富有经验的禁药使用者懂得准确评估服用剂量,药检迫使他们削减类固醇或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摄入值,但就算只用一点点,也能给他们带来巨大好处。
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梅奥诊所”的迈克尔·乔伊纳博士说,违规者用药的方法也在改变。“从前他们往往口服类固醇,让这种药物通过肠道进入肝脏,从而长时间地留下痕迹,很容易暴露。现在,他们转而服用植物源睾酮,后者可以做成膏药和凝胶,从而绕开肝脏代谢。另一方面,针对小剂量、短时效的化合物,目前的检测手段能力有限。”
事实上,运动员只需微量睾酮就能在训练后迅速恢复。这就意味着,与竞争对手相比,违规者可以在两周内多完成一次训练;这样到了大型锦标赛中,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近些年,一些运动员开始使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这是一种提高组织生长速度的激素,目前还检测不出来。另一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药物是甲状腺药物,也叫T3,尽管一些国家的反兴奋剂机构呼吁禁止它,但其目前仍然合法。孔特指出:“我们称这种药物是轻松剂,原因是,当运动员服用仅50微克T3时,就会感到浑身舒畅。我相信这能提高运动成绩,它也的确能够加速新陈代谢。甲状腺药物还会增强微量睾酮的效果。”
更让人担心的是,隔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批“地下药剂师”发明的新产品投入这场混战。乔伊纳说:“你可以找一个拥有有机化学硕士学位的人当合作伙伴,花1000美元在eBay上购买一套设备,就能研发出想要的兴奋剂,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何况,反兴奋剂不仅与制度和技术相关,更是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问题。在某些国家,反兴奋剂机构准备进行检查时,调查对象的教练团队会提前得到风声;还有些国家的药检非常宽松,运动员知道自己很容易蒙混过关。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已将“12个月内3次未过检”(最初是18个月)列为禁赛标准,但这一改变仍难发出足够有力的警示。
每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用于检测的预算只有3000万美元,不如英超球队一个赛季的开销,必然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人认为,单靠世界性机构还不够,各国的所有体育机构都应行动起来。而在维克多·孔特看来,这些机构光顾着搞宣传,他们本该实打实地震慑服药者,阻止运动员用药,“但现实是,他们做得远远不够”。
体育专业机构对兴奋剂的打击未必能净化赛场,反而会令违规者变得狡猾。由于在技术、制度、资金乃至政治上障碍重重,反兴奋剂之战的前景目前难称明朗。
-------------------------------------------------------------------------
人们相信科学,甚至迷信科学。就运动员服用禁药这件事来说,普通人往往一厢情愿地相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然而,反兴奋剂这场猫鼠游戏从不简单。在制度的天罗地网中,违规者许多时候仍能占到上风;反倒是药检程序,颇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一个令人沮丧的征兆是,检测手段高明了,以身试法者却没减少。据统计,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于1999年建立,2009年引进“生物护照”后,每年无法过检的运动员占比约1~2%。这看上去不错,但坊间流传的消息显示,实际服药者在14%至39%之间。
数据偏差如此巨大,一方面是因为检测数据有时不够精确,只能“疑罪从无”;更多时候是因为,服药者手段老辣或者药物愈发高级,打败了检测者。
维克多·孔特曾是一名药剂生产商,2003年因涉嫌制售禁药而获刑。这位“业内人士”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英国《卫报》:“运动员服用微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睾酮后能否成功逃脱药检?是的,他们能。能用胰岛素吗?能。甲状腺药物呢?也没问题。这就跟从孩子手里拿走一块糖一样容易。聪明的药剂师和顾问很容易帮助运动员逃避检测。”
有些人或许觉得孔特危言耸听,但即便是那些顶尖的反兴奋剂专家也承认,这场战争无法很快结束。最凶猛的交锋集中在两个领域:激素制剂,如合成代谢类固醇,它能让身体更强壮;肽类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提高人体耐久力,促进肌肉生长。
这些药物不算稀奇,问题的关键在于,微量的类固醇或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很有效,而且更难检测。换言之,富有经验的禁药使用者懂得准确评估服用剂量,药检迫使他们削减类固醇或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摄入值,但就算只用一点点,也能给他们带来巨大好处。
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梅奥诊所”的迈克尔·乔伊纳博士说,违规者用药的方法也在改变。“从前他们往往口服类固醇,让这种药物通过肠道进入肝脏,从而长时间地留下痕迹,很容易暴露。现在,他们转而服用植物源睾酮,后者可以做成膏药和凝胶,从而绕开肝脏代谢。另一方面,针对小剂量、短时效的化合物,目前的检测手段能力有限。”
事实上,运动员只需微量睾酮就能在训练后迅速恢复。这就意味着,与竞争对手相比,违规者可以在两周内多完成一次训练;这样到了大型锦标赛中,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近些年,一些运动员开始使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这是一种提高组织生长速度的激素,目前还检测不出来。另一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药物是甲状腺药物,也叫T3,尽管一些国家的反兴奋剂机构呼吁禁止它,但其目前仍然合法。孔特指出:“我们称这种药物是轻松剂,原因是,当运动员服用仅50微克T3时,就会感到浑身舒畅。我相信这能提高运动成绩,它也的确能够加速新陈代谢。甲状腺药物还会增强微量睾酮的效果。”
更让人担心的是,隔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批“地下药剂师”发明的新产品投入这场混战。乔伊纳说:“你可以找一个拥有有机化学硕士学位的人当合作伙伴,花1000美元在eBay上购买一套设备,就能研发出想要的兴奋剂,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何况,反兴奋剂不仅与制度和技术相关,更是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问题。在某些国家,反兴奋剂机构准备进行检查时,调查对象的教练团队会提前得到风声;还有些国家的药检非常宽松,运动员知道自己很容易蒙混过关。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已将“12个月内3次未过检”(最初是18个月)列为禁赛标准,但这一改变仍难发出足够有力的警示。
每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用于检测的预算只有3000万美元,不如英超球队一个赛季的开销,必然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人认为,单靠世界性机构还不够,各国的所有体育机构都应行动起来。而在维克多·孔特看来,这些机构光顾着搞宣传,他们本该实打实地震慑服药者,阻止运动员用药,“但现实是,他们做得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