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尔文的世界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26日
19
版)
 |
达尔文故居。 陈韵正 摄 |
陈韵正
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大二学生。2006年随父母旅居美国18个月,亲历美国中小学教育。期间为本报撰写专栏“童眼看美国”,回国后与父亲合著的畅销书《大小眼看美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涉足亚、非、欧、美27国。
-----------------------------------------------------------------
刚刚过去的暑假,我有幸在达尔文曾经就读的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上了一门有关达尔文的课,这让我有机会走进这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的独特世界。
出乎意料的是,达尔文年轻时在基督学院修读神学,后来他却提出了推翻神创论的进化论,令整个西方世界震惊。我们在课上讨论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读达尔文孙女写的回忆录,参观了达尔文在伦敦郊外的故居,拜谒了达尔文后代在剑桥的墓地。
达尔文的故居位于伦敦东南郊外的唐恩村,是一座白色石砌的3层楼房。1842年,33岁的达尔文和妻子艾玛厌倦了雾都伦敦的空气污染与城市生活,搬到了这个离市区20多公里的小村庄,影响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就是在这座爬满常春藤的白色楼房里诞生的。如今这里已成为达尔文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故居的一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巨大的落地窗、长形餐桌、墙上的油画体现了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风貌。书籍、显微镜、器皿、器械、标本、高背椅等,触目所及都是达尔文使用过的物品。
二楼则是关于达尔文的生平展览,展出了他乘坐英国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游世界的照片,沿途的笔记,与家人的通信,研究的手稿,使用过的望远镜、环动仪、温度计、土手枪等,还应用多种资料、图表简要介绍了进化论。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达尔文故居后面有个大花园,这与主人生物学家的身份十分般配。据说达尔文生前常散步其中,对自然选择和生物多样性进行思索,想必这些花花草草和鸟语花香对他进化论的形成有所启迪吧。
1882年,达尔文在这座居住了40年的乡间楼房逝世后,厚葬于伦敦的英国名人墓地西敏寺,与牛顿同眠一处,以彰显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影响。
达尔文夫妇育有10个子女,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位女婿因在剑桥工作生活的缘故,安葬在剑桥大学附近的一处公墓。
拜谒达尔文后代的墓地之前,教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阅读达尔文孙女写的回忆录,并要求我们在墓前朗读回忆录中有关墓主人的片段,或是自己作诗总结此人的一生。
教授特地带上了红酒和纸杯,说是要把酒洒在墓前祭奠。这是个寂静的园子,杂草丛生,大小不一的墓碑歪歪扭扭地布满草地。墓碑的年代跨度很大,有的立于19世纪,有的则立于上个世纪末。
达尔文五儿子霍乐思的墓碑很不起眼,上面简单地写着姓名与生日、忌日。我们在墓前静静地站成一圈。根据回忆录里有关霍乐思的内容,一个白人男生为他写了一首颂歌,那富有韵律的朗诵勾起了我们对墓主人的怀念之情。之后,大家都往地上洒了点酒,以寄托对这位达尔文后人的哀思。
陈韵正
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大二学生。2006年随父母旅居美国18个月,亲历美国中小学教育。期间为本报撰写专栏“童眼看美国”,回国后与父亲合著的畅销书《大小眼看美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涉足亚、非、欧、美27国。
-----------------------------------------------------------------
刚刚过去的暑假,我有幸在达尔文曾经就读的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上了一门有关达尔文的课,这让我有机会走进这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的独特世界。
出乎意料的是,达尔文年轻时在基督学院修读神学,后来他却提出了推翻神创论的进化论,令整个西方世界震惊。我们在课上讨论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读达尔文孙女写的回忆录,参观了达尔文在伦敦郊外的故居,拜谒了达尔文后代在剑桥的墓地。
达尔文的故居位于伦敦东南郊外的唐恩村,是一座白色石砌的3层楼房。1842年,33岁的达尔文和妻子艾玛厌倦了雾都伦敦的空气污染与城市生活,搬到了这个离市区20多公里的小村庄,影响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就是在这座爬满常春藤的白色楼房里诞生的。如今这里已成为达尔文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故居的一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巨大的落地窗、长形餐桌、墙上的油画体现了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风貌。书籍、显微镜、器皿、器械、标本、高背椅等,触目所及都是达尔文使用过的物品。
二楼则是关于达尔文的生平展览,展出了他乘坐英国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游世界的照片,沿途的笔记,与家人的通信,研究的手稿,使用过的望远镜、环动仪、温度计、土手枪等,还应用多种资料、图表简要介绍了进化论。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达尔文故居后面有个大花园,这与主人生物学家的身份十分般配。据说达尔文生前常散步其中,对自然选择和生物多样性进行思索,想必这些花花草草和鸟语花香对他进化论的形成有所启迪吧。
1882年,达尔文在这座居住了40年的乡间楼房逝世后,厚葬于伦敦的英国名人墓地西敏寺,与牛顿同眠一处,以彰显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影响。
达尔文夫妇育有10个子女,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位女婿因在剑桥工作生活的缘故,安葬在剑桥大学附近的一处公墓。
拜谒达尔文后代的墓地之前,教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阅读达尔文孙女写的回忆录,并要求我们在墓前朗读回忆录中有关墓主人的片段,或是自己作诗总结此人的一生。
教授特地带上了红酒和纸杯,说是要把酒洒在墓前祭奠。这是个寂静的园子,杂草丛生,大小不一的墓碑歪歪扭扭地布满草地。墓碑的年代跨度很大,有的立于19世纪,有的则立于上个世纪末。
达尔文五儿子霍乐思的墓碑很不起眼,上面简单地写着姓名与生日、忌日。我们在墓前静静地站成一圈。根据回忆录里有关霍乐思的内容,一个白人男生为他写了一首颂歌,那富有韵律的朗诵勾起了我们对墓主人的怀念之情。之后,大家都往地上洒了点酒,以寄托对这位达尔文后人的哀思。